WFU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減少體內塑膠微粒,從日常實用策略開始!





關於塑膠微粒的危害,我之前分享的文章中提到:失智症患者的大腦中,塑膠微粒的濃度是一般人的 3 到 5 倍。這是2025年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一項研究中揭露的真相。

此研究結果引起不少朋友的關注,我建議與其擔憂不如行動

我們日常生活幾乎無法避開塑料 ——它的存在讓生活更便利,有些情境甚至不可替代(譬如女性生理用品)。

我們不需要對體內有塑膠微粒這件事感到恐慌:

「就算你的腦中有一點塑膠,也不代表世界末日。」

護腦的方法還很多。我在YT也拍了很多影片,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根據目前科學共識:減少暴露與攝取塑膠微粒,是最有效能降低體內累積的方式。

以下我簡單分享:我們能主動做些什麼來幫助身體減少塑膠微粒


塑膠微粒的主要排出路徑:腸道與泌尿


根據近年研究,目前科學家認為:糞便和尿液是人體最主要的塑膠微粒排除途徑。

這也突顯了維持良好腸道與腎臟健康、促進代謝與排泄功能對於「排塑」的重要性。


益生菌或許能協助清除塑膠微粒


根據 2025 年發表於《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的研究,科學家成功篩選出兩株能吸附塑膠微粒的菌株:
  • 副乾酪乳桿菌(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DT66)
  • 植物乳桿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DT88)

這兩種益生菌能夠:
  • 在腸道中吸附常見塑膠微粒,將微粒聚集為較大顆粒,利於隨糞便排出
  • 減少腸道內顆粒殘留達 67%
  • 改善腸道發炎與菌相失衡


育菌素讓好菌在腸道住得更穩


除了補充益生菌,最重要的是我們能調整飲食,讓好菌願意在我們的腸道自然滋生和定居。

育菌素(Prebiotics)是益生菌愛吃的食物,能幫助好菌定殖和增殖

這裡我將育菌素來源分為三大類,協助你安排飲食:

🥦 十字花科類蔬菜
  • 花椰菜、芥藍、高麗菜、芝麻葉
  • 青江菜、小白菜、油菜、羽衣甘藍

🍇 多酚類(彩虹食物)
  • 莓果類、櫻桃、奇異果、紫葡萄
  • 茄子、洋蔥、大蒜、薑黃
  • 黑巧克力、黑咖啡
  • 綠茶、烏龍茶、紅茶
  • 羅勒、迷迭香…等香草
  • 全穀類、堅果類

🍶 發酵類食物
  • 泡菜、味噌、納豆
  • 優格、克菲爾、酸奶
  • 天然醋(如梅醋、果醋)、康普茶


預防比清除更重要:減少塑膠微粒暴露


除了排出體內已有的微粒,更重要的是從源頭減少「吃進去」、「吸進去」與「碰到的」機會。

以下整理三大常見暴露路徑與具體的日常行動策略:

➤ 🍽 飲食途徑
  • 少用塑膠盛裝食物,優先選擇玻璃、陶瓷、金屬或紙材包裝
  • 少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包括微波)
  • 少吃口香糖與貝類海鮮
  • 改用玻璃瓶、陶瓷、不鏽鋼杯裝水與飲品,減少瓶裝水
  • 避免重複使用寶特瓶、不用塑膠杯泡熱茶或咖啡
  • 少用塑膠茶包,儘量使用原片原葉沖泡

➤ 🌬 呼吸途徑(外出與居家)
  • 外出時避開車流量大、工地施工等區域,輪胎和地面標線塗料的磨耗都會產生塑膠微粒
  • 通勤配戴高效能口罩和全罩式安全帽
  • 交通尖峰時間少開窗
  • 居家使用具 HEPA 濾網的空氣清淨機
  • 定期清潔空調濾網,避免微粒循環
  • 定期以濕式方式清潔家中,減少空氣中懸浮的塑膠纖維

➤ 🧴 皮膚與接觸途徑
  • 避免使用含「塑膠柔珠」的清潔用品,例如洗面乳、牙膏、去角質產品
  • 改用天然材質如竹牙刷、木梳、天然菜瓜布等
  • 貼身衣著選擇棉、麻等天然纖維
  • 降低洗衣溫度與轉速,以減少衣物釋出塑膠纖維


鄭醫師小提醒


減少塑膠微粒的暴露與攝取,是目前科學界公認最實際、也最有效的方式。

從腸道健康飲食做起,讓好菌幫你一起「排塑」,就是最自然的身體清潔力。

減少體內塑膠微粒,不必等到有藥能解。

面對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從「排得出」與「不要再進來」做起,就是現在保護大腦最可行、也最有力量的積極行動。



#microplastics #prebiotics #microbiome #reducingmicroplastics #microplasticsremo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