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失智症患者的大腦中,塑膠微粒的濃度是一般人的 3 到 5 倍。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2025年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一項研究中揭露的真相。
研究團隊分析了人類死後的腦部、肝臟與腎臟樣本,發現大腦中的塑膠微粒累積量明顯高於其他器官。更令人擔心的是,有失智症的人,腦中的微粒數量比沒有失智症的人高出許多,顯示這些微粒可能與神經退化有關。
小習慣,大風險:保護大腦,先改掉這些習慣
我們平常做的一些小事,可能就是讓塑膠微粒進入大腦的開端:🟠 嚼口香糖 8 分鐘:有先導性研究指出,口香糖在咀嚼過程中,會釋放出 100 到 600 顆塑膠微粒,進入口腔、吞入體內。
🟣 開關瓶蓋一次:根據研究,一瓶 1 公升的瓶裝水中,平均含有約24萬顆塑膠微粒,其中有一部分是來自打開與旋緊瓶蓋時摩擦產生的碎片,研究估計,每開關一次瓶蓋,可能釋放約 500 顆微粒。
這些看似無害的動作,日積月累下來,可能讓數以千計的塑膠微粒悄悄進入血液、腦部,進而導致慢性神經性發炎和腦部損傷。
為什麼塑膠微粒會傷害大腦?
🧠 1. 穿透血腦屏障(BBB)
血腦屏障是大腦的「護城河」,能阻擋多數外來毒素進入。然而,某些極小的塑膠微粒(特別是奈米級)卻可能成功穿越這道屏障,進入神經組織。一旦進入,就可能滯留在腦內、長期累積,無法順利代謝排出。
👃 2. 鼻-腦軸線:從鼻子一路通到大腦
除了血液,塑膠微粒還可能經由呼吸進入鼻腔,再沿著嗅神經直接進入大腦前端的嗅球區,這條路徑被稱為「鼻-腦軸線(nose-to-brain pathway)」。這個通道不像血腦屏障那麼嚴密,因此可讓外來微粒直接繞道進入中樞神經系統。
🔥 3. 引發神經發炎反應
進入腦內的塑膠微粒會被免疫系統視為異物,刺激腦部免疫細胞產生發炎反應。這些發炎因子若長期存在,會導致慢性神經發炎,進而損害神經元、干擾訊號傳導,增加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的風險。
🧬 4. 血管阻塞與局部缺氧
來自小鼠實驗的觀察顯示:塑膠微粒進入血液後,會被免疫細胞吞噬,這些細胞會堵住腦部的微血管,導致局部血流受阻,進而影響氧氣與營養的供應。長期下來,可能造成神經細胞壞死或功能退化。
四大機制聯手破壞大腦健康。這不只是理論推測,越來越多的研究印證了這場「看不見的腦部危機」。
空氣中的塑膠微粒從哪來?
你可能會想:「我家又沒焚化爐,哪來的塑膠微粒?」其實這些看不見的微粒來源很多,幾乎無所不在:
- 輪胎磨損:輪胎含有大量塑膠與橡膠,行駛過程會釋放出大量奈米塑膠微粒,被車輛揚起進入空氣中。
- 道路標線磨損:馬路上的黃色或白色標線,其實是由含塑膠成分的塗料製成,會隨時間風化成微粒。
- 交通廢氣夾帶微粒:汽機車廢氣與空氣中塵埃會攜帶塑膠或化學污染物進入鼻腔。
- 烹飪或微波加熱:高溫烹飪或微波加熱時,若使用塑膠工具或容器,也可能釋出塑膠微粒。
生活防塑清單:一點改變,守護大腦
🍽 飲食
- 少用塑膠盛裝食物,優先選擇玻璃、陶瓷、金屬或紙材包裝
- 少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包括微波)
- 少吃口香糖與貝類海鮮
💧 飲水
- 少喝瓶裝水
- 改用玻璃瓶、陶瓷、不鏽鋼杯裝水與飲品
- 避免重複使用寶特瓶
- 不用塑膠杯泡熱茶或咖啡
- 少用塑膠茶包,儘量使用原片原葉沖泡
🚶♀️外出
- 避開車流量大、工地施工等區域,輪胎和地面標線塗料的磨耗都會產生塑膠微粒
- 通勤配戴高效能口罩和全罩式安全帽
👚 衣著
- 優先選擇棉、麻等天然纖維衣物
- 降低衣物洗滌溫度與強度
- 曬衣代替烘衣,減少纖維損耗
🧴 日用品
- 避免使用含「塑膠柔珠」的清潔用品,例如洗面乳、牙膏、去角質產品
- 改用天然材質如竹牙刷、木梳、天然菜瓜布等
🏠 居家
- 交通尖峰時間少開窗
- 居家使用具 HEPA 濾網的空氣清淨機
- 定期清潔空調濾網,避免微粒循環
- 定期以濕式方式清潔家中,減少空氣中懸浮的塑膠纖維
- 使用天然纖維的抱枕、地墊、窗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