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減少體內塑膠微粒,從日常實用策略開始!





關於塑膠微粒的危害,我之前分享的文章中提到:失智症患者的大腦中,塑膠微粒的濃度是一般人的 3 到 5 倍。這是2025年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一項研究中揭露的真相。

此研究結果引起不少朋友的關注,我建議與其擔憂不如行動

我們日常生活幾乎無法避開塑料 ——它的存在讓生活更便利,有些情境甚至不可替代(譬如女性生理用品)。

我們不需要對體內有塑膠微粒這件事感到恐慌:

「就算你的腦中有一點塑膠,也不代表世界末日。」

護腦的方法還很多。我在YT也拍了很多影片,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根據目前科學共識:減少暴露與攝取塑膠微粒,是最有效能降低體內累積的方式。

以下我簡單分享:我們能主動做些什麼來幫助身體減少塑膠微粒


塑膠微粒的主要排出路徑:腸道與泌尿


根據近年研究,目前科學家認為:糞便和尿液是人體最主要的塑膠微粒排除途徑。

這也突顯了維持良好腸道與腎臟健康、促進代謝與排泄功能對於「排塑」的重要性。


益生菌或許能協助清除塑膠微粒


根據 2025 年發表於《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的研究,科學家成功篩選出兩株能吸附塑膠微粒的菌株:
  • 副乾酪乳桿菌(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DT66)
  • 植物乳桿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DT88)

這兩種益生菌能夠:
  • 在腸道中吸附常見塑膠微粒,將微粒聚集為較大顆粒,利於隨糞便排出
  • 減少腸道內顆粒殘留達 67%
  • 改善腸道發炎與菌相失衡


育菌素讓好菌在腸道住得更穩


除了補充益生菌,最重要的是我們能調整飲食,讓好菌願意在我們的腸道自然滋生和定居。

育菌素(Prebiotics)是益生菌愛吃的食物,能幫助好菌定殖和增殖

這裡我將育菌素來源分為三大類,協助你安排飲食:

🥦 十字花科類蔬菜
  • 花椰菜、芥藍、高麗菜、芝麻葉
  • 青江菜、小白菜、油菜、羽衣甘藍

🍇 多酚類(彩虹食物)
  • 莓果類、櫻桃、奇異果、紫葡萄
  • 茄子、洋蔥、大蒜、薑黃
  • 黑巧克力、黑咖啡
  • 綠茶、烏龍茶、紅茶
  • 羅勒、迷迭香…等香草
  • 全穀類、堅果類

🍶 發酵類食物
  • 泡菜、味噌、納豆
  • 優格、克菲爾、酸奶
  • 天然醋(如梅醋、果醋)、康普茶


預防比清除更重要:減少塑膠微粒暴露


除了排出體內已有的微粒,更重要的是從源頭減少「吃進去」、「吸進去」與「碰到的」機會。

以下整理三大常見暴露路徑與具體的日常行動策略:

➤ 🍽 飲食途徑
  • 少用塑膠盛裝食物,優先選擇玻璃、陶瓷、金屬或紙材包裝
  • 少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包括微波)
  • 少吃口香糖與貝類海鮮
  • 改用玻璃瓶、陶瓷、不鏽鋼杯裝水與飲品,減少瓶裝水
  • 避免重複使用寶特瓶、不用塑膠杯泡熱茶或咖啡
  • 少用塑膠茶包,儘量使用原片原葉沖泡

➤ 🌬 呼吸途徑(外出與居家)
  • 外出時避開車流量大、工地施工等區域,輪胎和地面標線塗料的磨耗都會產生塑膠微粒
  • 通勤配戴高效能口罩和全罩式安全帽
  • 交通尖峰時間少開窗
  • 居家使用具 HEPA 濾網的空氣清淨機
  • 定期清潔空調濾網,避免微粒循環
  • 定期以濕式方式清潔家中,減少空氣中懸浮的塑膠纖維

➤ 🧴 皮膚與接觸途徑
  • 避免使用含「塑膠柔珠」的清潔用品,例如洗面乳、牙膏、去角質產品
  • 改用天然材質如竹牙刷、木梳、天然菜瓜布等
  • 貼身衣著選擇棉、麻等天然纖維
  • 降低洗衣溫度與轉速,以減少衣物釋出塑膠纖維


鄭醫師小提醒


減少塑膠微粒的暴露與攝取,是目前科學界公認最實際、也最有效的方式。

從腸道健康飲食做起,讓好菌幫你一起「排塑」,就是最自然的身體清潔力。

減少體內塑膠微粒,不必等到有藥能解。

面對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從「排得出」與「不要再進來」做起,就是現在保護大腦最可行、也最有力量的積極行動。



#microplastics #prebiotics #microbiome #reducingmicroplastics #microplasticsremoval


史上最精細的大腦地圖出爐!




20 萬顆腦細胞、5 億個突觸,全藏在這一立方毫米的迷你腦組織中。

2025 年 4 月,《Nature》期刊發表了史上最大、解析度最精細的哺乳動物大腦圖譜。


這張「大腦地圖」有多驚人?


科學家以老鼠作為研究對象,從牠視覺皮質(visual cortex)中擷取僅僅一立方毫米的腦組織,建構出一張超高解析度的 3D 大腦圖像,裡面包含:
  • 超過 20萬 顆腦細胞
  • 超過 5 億個突觸(synapses,也就是神經間傳遞訊號的連結點
  • 總長 超過 4 公里 的神經纖維連線(neuronal wiring
  • 甚至記錄了 數萬顆神經元的即時放電活動

而這一切,全都來自顯微鏡下不到米粒大小的腦組織!


原來是看了《駭客任務》?


為了捕捉神經元「活生生」的訊號,研究團隊讓老鼠觀看各種影片 ─ 包括電影《The Matrix 駭客任務》的片段 ─ 再利用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逐一分析每個神經元的活動模式。


為什麼這張圖這麼重要?


這項成果屬於 連結組學(connectomics,是一門新興的腦科學領域。

目前這張圖僅涵蓋老鼠大腦約 0.2% 的範圍,但研究團隊計畫完成整個老鼠大腦的全圖建構, 

未來可以進一步解答我們長久以來的疑問:大腦如何儲存與重現視覺記憶?


鄭醫師小提醒


大腦就像一座永遠無法知道盡頭的星圖。

身為神經科醫師,我常被問:「大腦那麼複雜,科學怎麼可能搞得清楚?」

這張腦圖正是最好的回答:我們永遠搞不清楚大腦在想什麼!

一立方毫米的微小腦組織,竟蘊藏著幾十萬顆腦細胞的對話, 以及幾公里長的神經纖維交織。

宇宙萬物怎麼能不叫人敬畏,而我們又是如此的渺小。



Image credit: Allen Institute / MICrONS progra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Nature (April 2025).

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小習慣,大風險:塑膠微粒正悄悄進入大腦!


文/鄭淳予醫師

你知道嗎?失智症患者的大腦中,塑膠微粒的濃度是一般人的 3 到 5 倍。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2025年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一項研究中揭露的真相。

研究團隊分析了人類死後的腦部、肝臟與腎臟樣本,發現大腦中的塑膠微粒累積量明顯高於其他器官。更令人擔心的是,有失智症的人,腦中的微粒數量比沒有失智症的人高出許多,顯示這些微粒可能與神經退化有關。


小習慣,大風險:保護大腦,先改掉這些習慣


我們平常做的一些小事,可能就是讓塑膠微粒進入大腦的開端:

🟠 嚼口香糖 8 分鐘:有先導性研究指出,口香糖在咀嚼過程中,會釋放出 100 到 600 顆塑膠微粒,進入口腔、吞入體內。

🟣 開關瓶蓋一次:根據研究,一瓶 1 公升的瓶裝水中,平均含有約24萬顆塑膠微粒,其中有一部分是來自打開與旋緊瓶蓋時摩擦產生的碎片,研究估計,每開關一次瓶蓋,可能釋放約 500 顆微粒。

這些看似無害的動作,日積月累下來,可能讓數以千計的塑膠微粒悄悄進入血液、腦部,進而導致慢性神經性發炎和腦部損傷。


為什麼塑膠微粒會傷害大腦?


🧠 1. 穿透血腦屏障(BBB)

血腦屏障是大腦的「護城河」,能阻擋多數外來毒素進入。然而,某些極小的塑膠微粒(特別是奈米級)卻可能成功穿越這道屏障,進入神經組織。一旦進入,就可能滯留在腦內、長期累積,無法順利代謝排出。

👃 2. 鼻-腦軸線:從鼻子一路通到大腦

除了血液,塑膠微粒還可能經由呼吸進入鼻腔,再沿著嗅神經直接進入大腦前端的嗅球區,這條路徑被稱為「鼻-腦軸線(nose-to-brain pathway)」。這個通道不像血腦屏障那麼嚴密,因此可讓外來微粒直接繞道進入中樞神經系統。

🔥 3. 引發神經發炎反應

進入腦內的塑膠微粒會被免疫系統視為異物,刺激腦部免疫細胞產生發炎反應。這些發炎因子若長期存在,會導致慢性神經發炎,進而損害神經元、干擾訊號傳導,增加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的風險。

🧬 4. 血管阻塞與局部缺氧

來自小鼠實驗的觀察顯示:塑膠微粒進入血液後,會被免疫細胞吞噬,這些細胞會堵住腦部的微血管,導致局部血流受阻,進而影響氧氣與營養的供應。長期下來,可能造成神經細胞壞死或功能退化。

四大機制聯手破壞大腦健康。這不只是理論推測,越來越多的研究印證了這場「看不見的腦部危機」。


空氣中的塑膠微粒從哪來?


你可能會想:「我家又沒焚化爐,哪來的塑膠微粒?」其實這些看不見的微粒來源很多,幾乎無所不在:

  • 輪胎磨損:輪胎含有大量塑膠與橡膠,行駛過程會釋放出大量奈米塑膠微粒,被車輛揚起進入空氣中。
  • 道路標線磨損:馬路上的黃色或白色標線,其實是由含塑膠成分的塗料製成,會隨時間風化成微粒。
  • 交通廢氣夾帶微粒:汽機車廢氣與空氣中塵埃會攜帶塑膠或化學污染物進入鼻腔。
  • 烹飪或微波加熱:高溫烹飪或微波加熱時,若使用塑膠工具或容器,也可能釋出塑膠微粒。


生活防塑清單:一點改變,守護大腦


我們或許無法完全避免塑膠微粒,但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減少暴露風險,每天少一點塑膠微粒,守護大腦與健康!

🍽 飲食

  • 少用塑膠盛裝食物,優先選擇玻璃、陶瓷、金屬或紙材包裝
  • 少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包括微波)
  • 少吃口香糖與貝類海鮮

💧 飲水

  • 少喝瓶裝水
  • 改用玻璃瓶、陶瓷、不鏽鋼杯裝水與飲品
  • 避免重複使用寶特瓶
  • 不用塑膠杯泡熱茶或咖啡
  • 少用塑膠茶包,儘量使用原片原葉沖泡


🚶‍♀️外出
  • 避開車流量大、工地施工等區域,輪胎和地面標線塗料的磨耗都會產生塑膠微粒
  • 通勤配戴高效能口罩和全罩式安全帽

👚 衣著

  • 優先選擇棉、麻等天然纖維衣物
  • 降低衣物洗滌溫度與強度
  • 曬衣代替烘衣,減少纖維損耗


🧴 日用品

  • 避免使用含「塑膠柔珠」的清潔用品,例如洗面乳、牙膏、去角質產品
  • 改用天然材質如竹牙刷、木梳、天然菜瓜布等

🏠 居家

  • 交通尖峰時間少開窗
  • 居家使用具 HEPA 濾網的空氣清淨機
  • 定期清潔空調濾網,避免微粒循環
  • 定期以濕式方式清潔家中,減少空氣中懸浮的塑膠纖維
  • 使用天然纖維的抱枕、地墊、窗簾


📌 鄭醫師的小提醒:


別小看這些習慣的力量,少一瓶塑膠瓶水、少一片口香糖,甚至換一件純棉內衣,就能減少至少百顆至千顆的塑膠微粒進入大腦,我們或許無法做到 100 分,但每一個小改變,都是為自己的大腦健康多一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