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全身不明原因的痠痛又疲倦,到底怎麼了 ?


43388440_l-全身不明原因的痠痛又疲倦,到底怎麼了 ?








文 / 鄭淳予 醫師

“全身這裡痛那裡痛,總是像感冒一樣好疲累喔。”
“一覺睡起來,身體還是感覺十分疼痛和僵硬。”

你會全身肌肉和關節多處疼痛,常常還伴隨睡眠障礙、疲倦感、腸胃道不適、頭痛、和情緒低落嗎?

這代表你可能罹患了「纖維肌痛症」!

當止痛藥無效!請注意六種「異常」頭痛症狀!

止痛藥也救不了 6 種「不尋常」的頭痛

文 / 鄭淳予醫師

頭痛是很常見的毛病,有些人不止自己有,家人也常常和自己一樣有頭痛的問題,也因此頭痛發生時互相分享止痛藥,吃吃就不去理會它了,

但你知道,嚴重的頭痛發作時也不是吃吃止痛藥就能減緩的;頭痛也可能是腦瘤、腦出血、中樞神經感染的常見症狀嗎?

接下來和大家分享「不尋常頭痛的六大警訊」

什麼時候該找神經科(腦神經科)醫生?



%25E7%25A5%259E%25E7%25B6%2593%25E7%25A7%2591%25E7%259C%258B%25E4%25BB%2580%25E9%25BA%25BC-神經科(神經內科)醫師到底在看什麼?



文 /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醫師無誤)

肚子痛看腸胃科,心絞痛看心臟科,那你時常健忘、失神、頭腦混沌不清有腦霧(brain fog)現象,或是頭痛或是肩頸腰背痠痛要看哪一科呢?


常常有很多朋友因為頭痛google來到門診求治,說 : 「現在才知道原來頭痛是要看神經科喔 ! 

甚至告訴我之前以為神經科就是在看神經病的,就連坐在診間了,都還不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走錯科啊?

也有病患的家屬一聽到自己的家人在看神經科,就十分緊張以為自己的家人腦袋一定發生什麼大毛病了,

在這裡就趕緊來替神經科正名一下,向大家介紹一下腦神經科醫師到底都看些什麼問題呢?

【2025更新】感覺腦袋混亂不清?腦霧5大QA一次解答


「腦霧」是描述一群綜合症狀的表現,並不是一個診斷。有許多疾病都會出現健忘失神、倦怠渙散的腦霧「症狀」,因此它是一種身體的警訊,重點是認識導致腦霧的原因,常見容易導致腦霧的疾病包括:​  🔸感染新冠肺炎之後:可能產生「新冠長期症狀」或「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的症狀表現之一。​ 🔸長期失眠:總是難以入睡,或是淺眠,包括整晚多夢或頻尿,或是天未亮就早醒睜眼的人。​ 🔸慢性疼痛:除了常見的頭痛,或是慢性關節炎、病毒感染後的神經痛,或是纖維肌痛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 🔸情緒問題:憂鬱、焦慮或恐慌的人。​ 🔸慢性頭暈或暈眩症。​ 🔸處於更年期或經前症候群的女性朋友。​ 🔸腸胃道疾病:消化吸收不良或蠕動異常的人,譬如腸躁症。​ 🔸癌症相關的化學治療之後。​ 🔸自體免疫疾病或慢性過敏。





此部落格所有文章、內容為鄭淳予醫師版權所有,非經同意許可取得作者授權皆不得以任何形式修改或引用不得任意轉載


文 / 鄭淳予醫師

自從「腦霧」Brain Fog 的困擾開始被全球關注,臨床上也有愈來愈多人抱怨自己:腦袋轉不過來、腦袋無法思考等,思緒遲鈍、身心倦怠之苦,便有許多新聞和媒體針對腦霧發表文章或影片,但某些標題和內容在沒有陳述清楚的狀況下,造成社會大眾許多誤解和恐慌,因此我針對幾項迷思,作一些解說,希望我們都能一起開始正確理解「腦霧」:​


空氣汙染增加失智風險!5招日常防空汙護腦對策!






【防失智從呼吸開始】台灣推估「每 30 分鐘」就會「增加 1 位失智者」!「空氣汙染」正損害我們的記憶,增加「失智」風險!

好消息是,我們可以「主動預防」,我整理了「5招日常防空汙護腦對策」,從日常呼吸開始,一起守護大腦!

台灣目前 65 歲以上失智人口約 35 萬人,推估 2050 年可能「翻倍」達 80 萬人!

「空氣污染」已正式成為「失智症」風險因子,一起來看看最新研究的結果,了解我們可以怎麼「主動預防」失智!


▋空污提高失智風險


英國劍橋大學相關團隊 2025 年 7 月發表於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的統合分析,納入 51 項研究、近 3000 萬名受試者,結果鎖定「3 種與失智症顯著相關」的空氣污染物

 細懸浮微粒 (PM2.5):這是最主要的威脅,直徑 ≤ 2.5 μm(微米),約人類髮絲 1/30,能深入肺部並進入血液循環。

→ 主要來源:交通廢氣、火力發電、工業製程、木材燃燒、工地揚塵。

→ PM2.5濃度每 +5 μg/m³(微克/立方公尺) ⇒ 失智風險 +8%。

→ 以「台灣PM2.5均值」約 17 µg/m³ 來看,潛在的失智風險令人堪憂。

 二氧化氮 (NO₂):主要來自汽機車(尤其柴油)廢氣、燃煤電廠、工業排放、居家燃氣爐具。

→ NO₂濃度每 +10 μg/m³ ⇒ 失智風險 +3%。

→ 都市中NO₂濃度高(如倫敦主要道路年均值約 33 µg/m³ ),長期累積影響可觀。

③ 黑碳 (Black Carbon) :黑碳具有高度活性,可深入肺部,是燃燒不完全產生的極細微粒,常見於柴油廢氣與燃燒木材的煙霧中。

→ 黑碳濃度每 +1 μg/m³ ⇒ 失智風險 +13%。


▋台灣空污的五大來源:


① 交通運輸:汽機車廢氣為主要 PM2.5 和氮氧化物來源,尤其數量龐大的機車、柴油公車與老舊卡車。

② 工業排放:如燃煤電廠、煉油石化、鋼鐵業及營建工地的施工粉塵。

③ 民生燃燒:燒煤取暖、燃燒稻草廢棄物、寺廟香火、燒金紙等。

④ 室內空污:烹飪油煙、燃燒香煙(包括二手菸)、室內燒香。

⑤ 境外污染:季風將他國高原的「沙塵」或「工業污染」長程輸送,離島(如金門、馬祖)尤受影響。


▋台灣空氣品質現況


根據瑞士IQAir公司於2024年公布的《世界空氣品質報告》:

➤ 台灣「PM2.5年均值」約 17 µg/m³,高於WHO建議的 5 µg/m³ 標準。

➤ 各縣市PM2.5年均濃度(µg/m³)「嚴重度排名前五」:台南市 18.9、金門縣 18.3、高雄市 18.1、馬祖 17.4、嘉義市 16.9。

→ 台北、新北約 11–12,桃園市、新竹市約 13,明顯低於南部。

→ 東部空氣最佳,花蓮、台東年均僅約 6–9,為全台最低。​


▋空污如何傷腦


污染微粒會循兩條路徑攻擊大腦:

① 全身性發炎:這是最主要的途徑。當 PM2.5 等微粒被吸入肺部深處,會觸發免疫反應,釋放大量「發炎因子」進入血液。

→ 這些發炎因子隨著血液循環全身,造成長期、低度的「全身性發炎」。

→ 這種狀態會逐漸破壞大腦的「護城河」——血腦屏障。

→ 血腦屏障出現漏洞,血液中的有害物質、毒素與發炎細胞就能趁虛而入,在大腦內部引發「神經性發炎」。

② 直接入侵嗅覺神經路徑:更微小的「超細懸浮微粒」能夠走一條捷徑。

→ 它們被吸入鼻腔後,直接附著在「嗅覺神經」上,繞過血腦屏障,直接侵入大腦,引發最直接的腦部發炎與損傷。

➤ 無論哪種途徑,最終都會導致大腦處於「神經發炎」(neuroinflammation)與「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的有害狀態。

→ 這兩種狀態會損害神經細胞、干擾細胞間的溝通,加速「#阿茲海默症」的典型病變(如類澱粉蛋白斑塊)的形成,最終導致「腦細胞死亡」與「認知功能衰退」。


▋台灣本土研究的證據


① 台大公衛團隊針對北台灣的追蹤研究發現, PM2.5 暴露濃度最高組的長者,罹患「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高出 近4倍。

②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團隊2024年發表於《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的研究,支持「降低空污暴露有助於減少失智風險」

→ 研究發現,居住「空氣品質較佳」的長者,「腦部結構完整性」更好,專注力也較佳。

→ 過去10年間,環境中 PM2.5 和 NO₂ 濃度的下降越快(空氣品質改善越顯著),注意力表現越好,腦部結構也越健康。

→ 證明:空污改善與「認知老化減緩」及「腦組織健康」呈正向關聯。


▋5招防空汙護腦生活對策


 關注空氣品質資訊:養成查看「空氣品質指數」(AQI)及 PM2.5 濃度的習慣。

→ 環境部的「空氣品質監測網」和「環境即時通」App 均提供即時資訊。

→ 當指數達到不健康(如AQI >100)時,減少戶外活動,特別是避免劇烈運動。

→ #戶外運動小撇步:盡量選擇交通離峰時段(如清晨7點前),並在公園、河濱等遠離大馬路的地方活動。

② 配戴合適口罩:在空污明顯或交通廢氣較重的環境中,配戴經認證的防塵或防霾口罩、高規口罩(如N95、KN95或FFP2等級),有效過濾 PM2.5 微粒。

→ 「騎機車」通勤時:建議全罩式安全帽加上高密合度口罩,並定期更換保持清潔。

③ 改善居家空氣:交通尖峰時段關閉門窗。考慮使用空氣清淨機,選購對 PM2.5 有效的「HEPA濾網」規格。

→ 「烹飪」只要開火,務必開啟抽油煙機,並在煮完後多運轉 5-15 分鐘,確保油煙排淨。減少油炸或燒烤。

→ 避免室內燃燒:如抽菸、蠟燭或燒香、燒紙錢等。若有燒香習慣,務必保持通風,或考慮減量、以心香替代等。

→ 定期清潔冷氣濾網、清淨機、除濕機等設備,防止污染物堆積。

④ 吃對食物抗氧化:維生素C(柑橘類、莓果、綠葉蔬菜)、維生素E(堅果)、類胡蘿蔔素(胡蘿蔔、地瓜、番茄)、Omega-3(深海魚類)能對抗發炎及氧化壓力。

⑤ 選擇綠色交通與生活:儘量選擇搭乘大眾運輸、騎自行車或步行等方式出行。

→ 支持「電動車」,定期「保養」車輛,確保引擎燃燒完全,減少怠速。

→ 購買高能效、低汙染排放家電並節約用電,為減少發電汙染盡一份力。

→ 支持都市規劃(如增加綠地)、交通運輸減排(例如推動電動車、公車減少怠速、嚴管老舊柴油車)、提升工業減污效率等政策。


▋失智防護從每一口呼吸開始


全球失智症患者已突破 5700 萬,估計到 2050 年將攀升至 1.52 億。

​面對這股來勢洶洶的「失智海嘯」,我們更該正視「空氣污染」這名隱形殺手。

​好消息是,空污「可防、可控」,連帶的失智風險也能大幅降低。

​現在就為自己與家人採取行動吧!

​記住:每一口清新空氣,都是送給大腦的最佳禮物。




#BrainHealth
#AirQuality
#DementiaPrevention
#Neuroscience
#Neuroprotection
#Neuroinflammation
#OxidativeStress
#AirPollution
#PublicHealthScience


© CC BY-NC-ND 4.0

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網拍安眠藥事件反思,我吃的藥難道是「毒」嗎?






【是藥還是毒?】網拍安眠藥事件讓大家擔心,我吃的「藥」難道是「毒」嗎?

先說結論:當然不是!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藥品本身,而在於取得藥品的「程序」和「使用」是否正當。

合法使用「管制藥品」,不等於用毒。

我整理了「5個正確安全的用藥觀念」,對於正在治療的朋友,只要按照這些技巧,即可安心服藥!


▋藥品與毒品的根本區別


➤ 首先必須建立核心觀念:同一種「物質」,根據「使用情境」不同,定義就不同。

➤ 好比同一把「手術刀」:

→ 在外科醫師手中,它是救死扶傷的工具;

→ 在歹徒手中,它就成了傷人的武器。

➤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許多安眠藥、抗焦慮藥、止痛藥等等:

→ 「毒」:當一個人未經醫師診斷,從非法管道(如網路、藥頭)取得這些藥物時,它在法律上的身分就是「毒品」。

→ 「藥」:當一位領有執照的醫師,在進行專業診斷後,判斷病人病情需要,開立處方箋,因應症狀調藥及追蹤,它在法律上的身分則是「管制藥品」。


▋一體兩面的關係


➤ 根據法規,特定成分,管制藥品與毒品實際上是「同一物質」的「不同用途」:

→ 管制藥品:依《管制藥品管理條例》管理,限供醫藥及科學上需用。

→ 毒品: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管制,禁止非法製造、運輸、販賣、持有、施用。

➤ 關鍵區別在於使用目的和方式:

→ 合法醫療使用 = 管制藥品

→ 非法濫用或取得 = 毒品

➤ 「藥品」與「毒品」的關鍵區別取決於「合法醫療程序」:

→ 情境決定本質:一種物質的身分,是由醫師的處方箋與合法的醫療流程所界定。

→ 在合法醫療體系內,它是受保護的「管制藥品」;體系之外,則是受嚴懲的「毒品」。


▋管制藥品的醫療必要性


➤ 合法醫療用途,管制藥品在醫療上扮演重要角色:

▪︎ ​ 失眠治療:幫助病人改善睡眠品質

▪︎ ​ 焦慮症治療:緩解焦慮症狀,改善生活品質

▪︎ ​ 手術麻醉:提供安全的麻醉效果

▪︎ ​ 止痛:減輕慢性疼痛、神經痛、癌末病患的痛苦

➤ 醫師處方的專業考量,開立管制藥品時會考慮:

▪︎ ​ 病人的實際病情需要

▪︎ ​ 藥物的適應症和劑量

▪︎ ​ 治療效果與副作用平衡

▪︎ ​ 避免濫用和依賴的風險


▋常見迷思與正確觀念


➤ 迷思一:「服用安眠藥就是在吸毒」

→ 正確觀念:依醫師處方合法使用安眠藥是正當醫療行為,絕對不是吸毒。

➤ 迷思二:「管制藥品是毒品」

→ 正確觀念:管制藥品與毒品為一體兩面,合法使用為管制藥品,非法使用或取得才是毒品。

➤ 迷思三:「吃了管制藥品會上癮」

→ 正確觀念:在醫師的專業指導下,依循處方規律用藥、並在醫師監督下進行調整或停藥,就能將風險有效控管,無需為此恐慌而拒絕必要的治療。


▋5個正確安全的用藥觀念


對於需要使用管制藥品的朋友,只要按照以下技巧,即可安心服藥:

① 遵從醫囑:按照醫師指示的劑量和時間服藥,不自行增減。若療效不佳或副作用明顯,及時回診諮詢,不要擅自調整。

② 定期回診:長期用藥者應定期讓醫師評估治療成效與身體狀況,醫師可能會視情況調整藥物種類或劑量。

③ 妥善保管:將管制藥品放在安全的地方,避免其他人(尤其是兒童或有成癮史者)取得。不要將自己的處方藥隨意分享給他人使用。

④ 正確調藥:若需停藥或換藥,遵照醫師計劃逐步減藥,不要自己決定驟然調整。

⑤ 法律意識:了解相關法規,珍惜自己的用藥資格。不要在網路購買來路不明的管制藥品,也不要把處方藥拿去販售或交換。


▋合法使用管制藥品不是毒


記住:「合法使用」是治療,「非法濫用及取得」才是毒。

「藥物」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誤的「使用」或「取得」方式。

讓我們理性看待「毒」與「藥」的差異,消除偏見、安心治病,身心健康自在!




#MedicineNotPoison
#ControlledDrugs
#SafeMedication
#ResponsibleUse
#HealthEducation
#DrugAwareness
#PatientSafety


© CC BY-NC-ND 4.0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2025失智症主動預防!12個失智危險因子,實用預防策略!





【你可能不知道的12個失智風險】 失智症可以主動預防!以下我整理了12個常被忽略、卻可能影響大腦的失智危險因子,還有相對應的實用預防策略。

​4成5的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科學實證生活中有些小細節,正默默影響著大腦健康,一起開始關注和著手預防:


▋12個需要留意的失智風險因子


嚴重帶狀皰疹感染:「皮蛇」感染,尤其是侵犯眼部或中樞神經系統,可能透過神經發炎等機制增加失智風險。

→ 研究顯示,及時的「抗病毒治療」及接種「帶狀皰疹疫苗」,有助於降低風險 。

慢性牙周病:「口腔細菌引發的慢性發炎」是與失智症關聯的主要機制 。積極預防與治療牙周病,是保護大腦的重要一環。

偏頭痛:特別是「慢性長期」偏頭痛或伴隨視覺預兆(如閃光、黑影)的「預兆型偏頭痛」,被研究證實與失智症風險增加有關。

→ 平時不要慣性忍痛,需要時尋求專業神經科醫師協助。

長期生活於車流密集或工業等空污地段:長期暴露於細懸浮微粒(PM 2.5)和二氧化氮,會引發腦部發炎與氧化壓力。

→ 尖峰時間不開窗、通勤配戴口罩、使用空氣清淨機,「改善生活空氣品質」是重要的預防策略。

長期憂鬱或慢性高壓:以正念練習、規律作息、良好睡眠和運動調節心理健康,是保護大腦的重要方法。在需要時積極尋求醫療協助。

孤單宅在家缺乏人際互動:維持社交生活,如參與社群、與親友保持聯繫,能提供重要的認知刺激,有助於建立「認知儲備」以抵抗大腦退化。

長期失眠睡不好:睡眠有助於大腦清除廢物(如失智相關的β類澱粉蛋白),睡眠品質不佳會妨礙此過程。「重視和改善睡眠」是保護大腦的潛在策略。

吸菸與過量飲酒(超過每週約2瓶葡萄酒):均會對腦血管及腦細胞造成直接傷害。戒菸及不過量飲酒是重要預防措施 。

重聽或老花眼和白內障沒有矯正:未矯正的感官障礙會減少認知刺激,並可能導致社交孤立,如果發現自己或長輩出現聽力、視力下降,儘早積極處理。

→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能聽見、願意聽」、「能看見、看得清」。

三高不吃藥又不愛運動: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壞膽固醇過高、肥胖,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藥物治療來積極管理,是預防失智的核心策略。

頭部外傷:尤其是嚴重腦震盪或反覆頭部撞擊。日常生活中務必保護頭部安全,預防意外傷害。

教育程度較低:年輕世代應儘量完成基礎教育,成人則可透過「終身學習」來彌補早年教育的不足。

→ 不論年齡,大腦都喜歡學習新事物,「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就是在為大腦提高靈活度和抗老。


▋失智症可以主動預防


以上整理的預防策略存在著「協同效應」,例如規律運動,不僅能控制體重、改善血壓、穩定血糖,還能緩解憂鬱情緒、改善睡眠 。

​只要專注養成核心的健康習慣,就能產生一連串正面連鎖反應,產生「複利」般的好處,全面提升大腦的防禦力。

​科學統計,約45%的失智風險,是可以透過生活型態與醫療介入有效預防的,

​保護身心,就是保護大腦,越早開始,越好。



**以上內容主要根據最新版《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4 report of the Lancet standing Commission》以及其他失智症風險研究文獻彙整而成。

**醫學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關於失智症預防介入與照護的委員會報告,最新版本在2024年7月發布。這份2024年的報告是繼2017年及2020年報告後的最新更新,彙集了全球專家的研究成果,提供預防及處置失智症的實證建議。




#DementiaPrevention
#BrainHealth
#HealthyAging
#PreventDementia
#CognitiveHealth
#Neuroscience
#BrainCare
#AlzheimersDisease


© CC BY-NC-ND 4.0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腦科學視角破解「鬼壓床」,「6個解除鬼壓床的應對技巧」!






【破解鬼壓床】你經歷過「鬼壓床」嗎?明明清醒卻動彈不得、喊不出聲!是鬼怪還是大腦開的玩笑?

我會用「腦科學視角」帶大家了解「鬼壓床」,學會「6個解除鬼壓床的應對技巧」,擺脫恐懼,一夜好眠!

彷彿臥室裡的恐怖片,一位長期失眠的患者那天恐懼地跟我說:

「鄭醫師,我是不是中邪了?收驚都沒用!常常睡到一半就被東西壓著、無法呼吸!手腳也完全動不了!」


▋鬼壓床是靈異現象?


明明意識清醒,卻發現自己手腳動不了,胸口彷彿壓著巨石,甚至感覺房間有詭異黑影,

儘管很嚇人,但它不是靈異現象,而是有著腦科學解釋的「睡眠現象」。

➤ 醫學上稱為「睡眠麻痺」(Sleep Paralysis),也稱作「睡眠癱瘓」。

➤ 你不孤單,2024年一項統合分析研究,涵蓋16萬人的結果發現:

→ 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一生至少經歷過一次「睡眠麻痺」。


▋不只被鬼壓還會看到鬼?!


睡眠麻痺往往不只是「動不了」,許多經歷者共通的感覺是:房間裡多了「不該存在的東西」。

→ 我的病人曾跟我形容:「我感覺黑影壓在我胸口,有人在我耳邊說話、一直看著我…。」

➤ 睡眠麻痺典型症狀

① 身體麻痺:大腦明明醒了,全身卻完全無法動彈,也難以發聲呼喊,這種癱瘓狀態通常持續數秒到數分鐘。

② 意識清醒:你對周遭環境感知清楚,甚至能聽到聲音,是「身體睡著,但大腦醒著」的詭異狀態 。

③ 常伴隨幻覺幻聽:許多睡眠麻痺會出現幻覺或幻聽。

⏵ 「入侵者幻覺」:感覺到房間裡有危險的「入侵者」,可能看到黑影、聽到腳步聲或低語,使人備感威脅 。

⏵ 「壓迫幻覺」:感覺有重物壓在胸口,或被掐住脖子,伴隨強烈窒息感、呼吸困難。

⏵ 「前庭運動幻覺」:產生「靈魂出竅」的感覺 ,彷彿漂浮在身體上方觀察自己。

④ 恐懼與焦慮:手腳癱瘓、各種幻覺、感覺無法呼吸、一直醒不來,都會讓人極度恐懼害怕。

→ 這種恐懼有時會在發作結束後殘留,導致對「再次入睡」產生焦慮。


▋誰容易發生鬼壓床?


➤ 先結論:如果你平常睡不好、易焦慮,正在或曾經經歷創傷壓力事件 ,尤其是作息不規律的年輕學生或上班族,就是高風險族群。

① 睡眠不足與作息混亂:睡眠不足、過勞,失眠、熬夜、輪班工作或時差,都會擾亂生理時鐘,是最強力的觸發因子 。

→ 「惡性循環」:擔心手腳麻痺會「再發生」,又會造成「害怕入睡」,導致睡眠障礙,反而提高麻痺再發風險。

② 仰臥睡姿:臉朝上「平躺睡」,會增加發作風險,可能與仰睡時舌根易後墜,呼吸道受壓迫、睡眠不安穩有關 。

③ 精神壓力與焦慮:緊張、焦慮不安、恐慌甚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都與睡眠麻痺有關。長期處於「壓力狀態」會干擾睡眠,使「惡夢」更頻繁。

④ 青少年學生族群:
高達30%有類似經驗,可能因青春期、處於人生轉變階段(如升學、畢業),或是課業壓力及熬夜導致。

⑤ 睡眠障礙:長期失眠、淺眠反覆覺醒。「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猝睡症」患者都更易觸發。

⑥ 酒精和藥物物質濫用:過量飲酒、某些藥物(如治療注意力不足的用藥)和物質濫用(如迷幻藥),會讓睡眠結構變得混亂。

⑦ 家族遺傳傾向:如果你的家人有類似經歷,你發生的機率也較一般人高。


▋為什麼會睡眠麻痺?


➤ 我們先認識正常睡眠中,大腦內建的「安全保護機制」──「肌肉張力喪失」(REM atonia),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種有益的「防護性癱瘓」。

在我們睡眠中最活躍、夢境最生動時(REM 快速動眼睡眠期),

大腦為了保護我們不在夢中亂動傷害自己,會讓全身肌肉「暫時斷線」失去張力或近乎癱瘓,

→ 防止我們把夢中飛簷走壁、拳打腳踢的動作搬到現實中而受傷 。

在這個階段,除了維持呼吸和眼球運動的肌肉,身體進入了「離線模式」── 這是一個正常且必要的保護措施。

➤「睡眠麻痺」的原因,正是這套保護系統發生了「錯亂」

正常情況下,在「剛入睡」或「即將醒來」的模糊邊界,我們的「意識」和「肌肉控制」應該是「同步」關閉或開啟的,也就是要麼一起睡著,要麼一起醒來。

➤ 但睡眠麻痺中,「同步系統」出了差錯:

→ 大腦意識已經甦醒,但身體那套「防護性癱瘓」機制卻沒有同步解除,

→ 造成了「大腦醒了,身體還在睡」的尷尬局面。

導致了「意識」與「肢體活動」脫節的解離狀態,形成「我醒著但動不了」的恐怖體驗。

→ 這正是恐懼的根源,也為大腦創造出「被外力壓制」的恐怖幻覺。


▋6個解除鬼壓床的應對技巧


專注於微小動作:發作時,不要試圖移動整個身體。相反地,將意念集中在一根手指或腳趾,嘗試輕微地來回活動它 。一旦成功,就像推倒第一張骨牌,就能打破癱瘓狀態。

保持冷靜調節呼吸:發作時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的,我沒有危險。」然後,專注於「緩慢而深長」的呼吸。這不僅能對抗窒息感,還能啟動放鬆反應,平息恐慌 。

紓解生活壓力:緊繃和焦慮是觸發因子,維持日常的平靜與自在,是降低睡眠麻痺發生的重要方法。

→ 安排固定的睡前放鬆儀式,如溫水澡、閱讀、冥想或聽平靜音樂,避免從事高度用腦或引發情緒起伏的活動 。

→ 床邊可以放置讓自己安心的物品(如小夜燈、喜愛的抱枕或護身符),提升入睡時的安全感。

保持規律作息:盡量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上床與起床,假日也一樣 。一個穩定的生理時鐘,是防止大腦在睡眠時發生「錯亂」的最佳保障。

充足且穩定的睡眠:成人每晚應爭取 7–9 小時睡眠。避免熬夜或長期睡眠不足,「過勞」會提高發作風險。

→ 睡前避免飲酒、菸草、咖啡因或大量宵夜。臥室應舒適、安靜、光線昏暗。

→ 確保睡眠連續性:睡前先上廁所排空膀胱,和毛小孩分房睡,「反覆醒來」也是潛在危險因素。

調整睡姿:避免仰睡(臉朝上平躺),「側睡或趴睡」有助降低睡眠麻痺的發生。可以在背後墊個抱枕或側睡枕,防止自己睡著後又翻成仰臥姿勢。


▋這樣需要看醫生嗎?


偶爾一次的睡眠麻痺通常是良性的,透過上面6個技巧大多能改善,

➤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就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 ​ ​

① 頻繁發作,讓你對睡眠感到焦慮或恐懼。

② 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導致日間嗜睡。

③ 伴隨其他症狀,懷疑可能有猝睡症等睡眠障礙。


▋用科學打造「鬼怪勿近」的睡眠


「睡眠麻痺」是科學,不是玄學。

如果你曾經歷「鬼壓床」,你不孤單,也不需感到恐慌,

​這是一種有著明確腦科學基礎,可以被理解、可以改善的睡眠現象。

​透過睡眠調整、壓力管理,以及必要時的專業協助,我們可以擺脫陰影,重獲安穩好眠!




#SleepParalysis
#Neuroscience
#BrainHealth
#SleepScience
#REMsleep
#Parasomnia
#SleepDisorders
#SleepTips


© CC BY-NC-ND 4

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緩解疼痛的痛苦:腦科學「止痛」、「解苦」的新契機!






頭痛、背痛、神經痛……這些在我門診中常見的「慢性疼痛」,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折磨。

患者常常痛到沮喪、焦慮、失眠,陷入「因痛而苦」的惡性循環。

為何同樣的痛,有人能泰然處之,有人卻痛到情緒崩潰?

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偵測到疼痛」與後續「為此感到痛苦」之間的神經連結,

為我們提供了同時「緩解疼痛」與「解除痛苦」的嶄新契機!


▋疼痛的雙重面向:痛覺與痛苦的整合體驗


「疼痛」不僅是身體的警報訊號,更是一種複雜的「情緒體驗」

過去,我們習慣將疼痛視為單一的感覺,但現代疼痛科學告訴我們,完整的疼痛體驗包含兩個緊密整合、密不可分的面向 :

▶︎ 身體感知面向 (Sensory-discriminative dimension): 負責回答「痛在哪裡?有多痛?是什麼樣的痛(刺痛、鈍痛)?」這關乎疼痛的物理屬性,如位置、強度和性質 。

▶︎ 情緒感受面向 (Affective-motivational dimension): 負責回答「這個痛有多討厭?多可怕?多讓人難以忍受?」這關乎疼痛帶給我們的情感衝擊和主觀厭惡程度 。

它們在大腦和我們的體驗中是密不可分的。

情緒狀態的改變,會直接影響我們對疼痛強度的感受 。

當身體的疼痛訊號被大腦的情緒中樞解讀和加工後,就產生了我們對疼痛的「情緒反應」

這個反應決定了我們會多「害怕」和「討厭」這個痛,並進一步影響疼痛對我們生活的「困擾」程度。

這也解釋了為何在心情愉悅或專注於某事時,疼痛感似乎會減輕。


▋大腦中「由痛轉苦」的關鍵神經連結


2025年7月,美國索爾克研究所 (Salk Institute) 發表於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的一項研究,為我們揭開了「痛」如何轉化為「苦」的機制

關鍵角色—視丘的CGRP神經元: 研究團隊在小鼠模型中,於大腦的感覺總中繼站——視丘 (thalamus) 的一個特定區域 (SPFp),找到了一群表現CGRP(降鈣素基因相關胜肽)的神經元

▶︎ 一條通往痛苦的快捷路徑: 傳統上認為,疼痛的「感覺」和「情緒」由不同路徑傳遞。但這項研究發現,這群位於視丘的CGRP神經元,構成了一條從主要感覺通路分岔出的「痛苦快捷鍵」。

它們專門負責將疼痛訊號直接轉送到大腦的「情緒中樞」——杏仁核 (amygdala),從而觸發負面的情緒體驗 。

▶︎ 「痛苦開關」的作用: 當科學家利用先進技術「關閉」這些CGRP神經元時,小鼠依然能感覺到疼痛(例如,會縮回被觸碰的腳掌),但牠們不再表現出與疼痛相關的恐懼、焦慮和學習迴避行為。

這表明,這條視丘-杏仁核通路,正是將「身體疼痛訊號」轉化為「情緒痛苦感受」的關鍵開關,決定了我們對疼痛會「感到多不舒服」 。


▋惡性循環的引擎:中樞敏感化


許多患者都有這樣的經驗:壓力大、心情差或睡不好時,身體的疼痛感會變得更加劇烈。

這背後,是一個由「疼痛、情緒、失眠」構成的惡性循環。

▶︎ 疼痛 → 負面情緒: 持續的疼痛訊號不斷刺激杏仁核等情緒中樞,讓人產生焦慮、恐懼和沮喪 。

▶︎ 負面情緒 → 加劇疼痛: 這些負面情緒本身就是一種中樞神經的壓力源,會進一步加劇「中樞敏感化」,使得神經系統對疼痛訊號更加敏感,形成惡性循環 。

▶︎ 失眠 → 放大疼痛: 睡眠對於穩定神經系統至關重要。疼痛引起的失眠,會讓大腦的痛覺調控系統失靈,本身就是一個強效的「痛覺放大器」,使疼痛在第二天更加劇烈 。

這個「疼痛→焦慮→失眠→更痛」循環,是許多慢性疼痛患者陷入困境、感覺無法自拔的主要原因。


▋偏頭痛治療新突破


CGRP(降鈣素基因相關胜肽)已被證實是偏頭痛發作的核心物質 。針對CGRP開發的藥物,如單株抗體和Gepants類藥物,已成為預防和治療偏頭痛的一大突破 。

結合前述索爾克研究所的發現,我們可以對這些藥物的療效提出一個更深層的解釋:這些藥物不僅僅是在周邊抑制了由CGRP引起的血管擴張和發炎。

更關鍵的是,它們透過在源頭阻斷CGRP訊號,可能從根本上阻止了大量的疼痛訊號被傳遞到大腦,從而避免了那條位於視丘、通往情緒中樞的「痛苦通路」被啟動 。


▋5個緩痛解苦的實用生活策略


理解了疼痛與情緒的深度連結後,我們可以採取更全面、更聰明的策略來管理疼痛,不僅「緩痛」,更要「解苦」。

1. 正視疼痛的情緒成分,練習身心放鬆

承認疼痛不僅是生理現象,更承載著情緒的重量。積極照顧情緒和壓力,是降低疼痛感的有效途徑。

正念練習: 學習不加評判地觀察身體的感覺,有助於將「痛的感覺」和「苦的情緒」分開。統合分析研究證實,正念練習能顯著改善慢性疼痛患者的憂鬱、焦慮和生活品質 。

嘗試「方塊呼吸法 (Box Breathing)」:找一個舒適的姿勢,想像一個正方形。

跟隨節奏:用鼻子緩慢吸氣數4秒,溫和地屏住氣息4秒,用嘴巴緩慢吐氣4秒,再次屏息4秒。

如此循環數分鐘。這種深緩呼吸能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幫助身體進入放鬆狀態,降低壓力反應 。

2. 識別並改變災難性思維

「疼痛災難化」(Pain Catastrophizing) 是指一種誇大疼痛威脅的負面思維模式,如「這種痛永遠不會好了」、「我的人生會因此完蛋」。這種思維模式已被證實會顯著加劇疼痛、加重失能和憂鬱 。

▶︎ 專注於「當下我能做什麼」,而不是過度擔憂「未來會有多糟」。

將精力投入到準備均衡飲食、實踐溫和運動和規律作息上,不讓預期的災難情緒壓垮現在的自己。

3. 調整環境,降低感官刺激

在生活中,留意避免過強的感官刺激。

例如,使用遮光窗簾或太陽眼鏡來應對畏光,使用耳塞或降噪耳機來減少噪音干擾,避免濃烈的香水或化學氣味。

減少長時間暴露在高強度的3C聲光娛樂中,有助於讓過度警覺的神經系統得到休息 。

4. 不要忍痛,積極尋求專業治療

在疼痛的「早期」就進行適當治療,是防止其演變為慢性疼痛和觸發情緒惡性循環的關鍵。

▶︎ 與醫師討論新療法: 若您患有慢性偏頭痛,不妨與神經科醫師討論是否適合使用口服或注射的「CGRP抑制劑」等新一代療法 。

▶︎ 同步處理情緒與失眠: 若疼痛已伴隨明顯的焦慮、憂鬱或失眠,治療失眠和情緒問題,本身就是打破「疼痛-情緒-失眠」惡性循環、降低疼痛的有效策略 。

5. 理解並溫柔承接創傷的影響

對於有過重大身心創傷經歷的人(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大腦的「威脅警報系統」可能長期處於高度敏感狀態,這使得他們成為慢性疼痛的高風險族群 。

▶︎ 給予支持與理解: 對於這些患者,即使是細微的刺激也可能被大腦解讀為巨大的威脅。作為陪伴者,給予非評判性的支持和理解很重要。在必要時,鼓勵他們尋求專業治療。


▋鄭醫師小結語:走向身心整合的療癒之路


疼痛,從來不只是一種身體現象,它更承載著情緒的重量,

常常與沮喪、焦慮、恐懼與無助相伴。

治療慢性疼痛絕不能只關注身體症狀,更必須重視心理情緒的健康狀態。

唯有同時照顧「身」與「心」,採取整合性的治療與生活策略,

我們才能真正地「緩痛」且「解苦」,走向一條更全面、更有效的疼痛療癒之路。


#ChronicPain
#BrainPathway
#Headache
#Migraine
#Neuroscience
#CGRP
#PainManagement
#PainRelief



*圖:顯示了實驗中,大腦特定的「痛苦開關」神經細胞(綠色螢光部分,CGRP-expressing neurons),這些「CGRP神經元」構成從脊髓通往情緒中樞「杏仁核」的直接通路。科學家認為這條路徑就是將「身體疼痛」轉化為「情緒痛苦」的關鍵。

*小提醒:本文所引述的關鍵科學發現,主要研究對象為小鼠動物模型。這些在動物實驗中觀察到的機制,為理解人類的疼痛與情緒提供重要線索,但對應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 CC BY-NC-ND 4.0

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大腦保健指數 (Brain Care Score) 簡易問卷

大腦保健指數 (Brain Care Score) 簡易測試

大腦保健指數

Brain Care Score (大腦保健指數) 是由麻省總醫院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的麥肯斯腦健康中心 (McCance Center for Brain Health) 所開發的一套評估工具。

它的核心意義在於將抽象的大腦保健概念「具體化」與「可量化」,讓一般民眾和醫療專業人員都能有一個清晰的框架,來了解並改善與大腦健康相關的生活習慣。

它不僅僅是一個分數,更是一份個人化的大腦保健行動指南。它讓「照顧大腦」不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是成為一系列可以追蹤、可以改進、可以與醫生共同努力的具體目標,最終目的是為了預防或延緩如失智症、中風等腦部相關疾病的發生。


這個簡易測試是根據「McCance Brain Care Score™」所製作的繁中翻譯版本。謹作參考,不具診斷意義。您可以根據自身狀況回答以下問題,並計算您的分數,以了解您的大腦健康狀況。

計分方式: 請根據您的狀況,將每個問題對應的分數加總,滿分為 21 分。分數越高,表示您的大腦健康風險越低。

第一部分:生理健康 (Physical Health)

1. 您在休息狀態下(無論是否接受治療)的血壓為?

2. 您的糖化血色素 (Hemoglobin A1c) 指數為?

3. 您的總膽固醇 (Cholesterol) 水平為?

4. 您的身體質量指數 (BMI) 為?

第二部分:生活方式 (Lifestyle)

5. 您一週的飲食習慣通常包含以下幾項建議?

飲食建議:​■每日攝取4.5份蔬菜水果 ​■2份瘦肉蛋白 ​■3份以上全穀類 ​■每日鈉攝取量低於1,500毫克 ​■每週含糖飲料(汽水、果汁等)攝取少於約1000毫升。

6. 您的飲酒量為?

7. 您是否吸菸?

8. 您的有氧運動量為?

9. 您的睡眠習慣為?

第三部分:社交與情緒健康 (Social & Emotional Health)

10. 您的壓力狀態為?

11. 您的社交關係如何?

12. 您對生活的意義感如何?

您的測試結果

您的大腦保健指數為: 分(滿分 21 分)

您的分數相當不錯!這代表您目前的生活方式與健康狀態對大腦健康有很好的保護效果。請繼續保持這些好習慣。

您的分數在中間範圍。您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但仍有一些可改善的空間。可以檢視得分較低的項目,思考如何透過調整生活方式來進一步提升大腦健康。

您的分數較低,代表您可能存在較多影響大腦健康的風險因子。這是一個重要的提醒,建議您將此結果與您的醫生討論,針對得分較低的項目(如血壓、飲食、運動等)制定改善計畫。現在開始改變,永遠不嫌晚!

資料來源 (Reference)

https://redcap.partners.org/redcap/surveys/?s=JN7CJ4LKW8LEADWR

McCance Center for Brain Health
Brain Care Score

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

科學實證的長壽護腦飲食法:「實用的彩虹飲食指南」和「10大類黃酮超級食物」




想活得更長壽健康?廣泛攝取多樣「富含類黃酮的食材」,最新科學研究:和死亡率、心臟病、糖尿病、癌症及神經退化風險降低相關!

該怎麼吃?我為大家整理了「實用的彩虹飲食指南」「10大類黃酮超級食物」,一起吃彩虹、為健康長壽加分!

類黃酮(flavonoids)是天然食物中常見的多酚化合物,

是「植化素」中很重要的亞群,

可以在「五顏六色」的蔬菜水果、莓果、茶、黑巧克力等食材找到它,

擁有強大「抗氧化」(antioxidant)和「抗發炎」(anti-inflammatory)能力!


▋類黃酮和健康存活息息相關


2025年6月發表在《Nature Food》的大型前瞻性、相關性研究,英國女王大學貝爾法斯特(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領導的團隊,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近12萬名、40~70歲成人,追蹤長達十年,發現:

➤ 喝杯茶更長壽:每日攝取約500mg類黃酮,約兩到三杯綠茶,與「死亡率降低16%」有關。

多樣性加乘效果:攝取「最廣泛多樣性」類黃酮的人群,各種慢性疾病風險降低:心血管疾病 ↓10%、第二型糖尿病 ↓20%、癌症 ↓8%、呼吸系統疾病 ↓8%

➤ 類黃酮「總攝取量最高」的人群,與「神經退化性疾病風險降低20%」有關。

➤ 雙重策略最佳:同時提高攝取「量」與「種類」,能獲得最大健康效益。


▋類黃酮「多樣性」有獨立好處


不只是攝取量,類黃酮的「廣泛多樣性」,非常重要。

→ 不只要吃得多,還要吃得多元、搭配不同來源!

聰明搭配:同樣500mg類黃酮,「喝二杯綠茶」不錯,但「一杯綠茶+一些莓果+一顆蘋果+一片黑巧克力」更棒!

為何多樣性如此重要:因為不同類黃酮亞群,作用機制不同。

類黃酮具有「多效性」,能影響體內多種生物途徑,發揮抗癌、抗氧化、抗發炎、保護大腦神經和心血管等多重益處。


▋富含類黃酮的彩虹食物,怎麼選?


色彩繽紛的天然食物,蘊含植化素和多種類黃酮,

包含花青素、黃酮醇、黃烷-3-醇、黃烷酮、黃酮、異黃酮等等,

我依照顏色將食物分類,方便大家搭配:

⏵ #紅色系:草莓、紅蘋果、蔓越莓、覆盆子、櫻桃、紅洋蔥、石榴

⏵ #橙黃色系:柳丁、檸檬、葡萄柚、柑橘、百香果、桃子

⏵ #綠色系:羽衣甘藍、菠菜、綠花椰菜、毛豆、青椒、蘆筍、酪梨、芹菜、綠茶、奇異果、香草(如百里香、迷迭香、薄荷)

⏵ #藍靛紫色系:桑葚、藍莓、紫葡萄、茄子、紫高麗菜、梅乾、櫻桃、黑醋栗、紫薯

⏵ #白棕色系:烏龍茶、洋蔥、大蒜、白花椰菜、苦瓜、黃豆及其製品(豆腐、豆漿等)

⏵ #黑色系:黑豆、紫米、黑巧克力、紅茶、黑橄欖


▋10大類黃酮超級食物


覺得眼花撩亂?別擔心,我特別挑選出10種CP值高,容易攝取的選項:

① 綠茶/烏龍茶/紅茶:台灣產地容易取得,隨時沖泡

② 洋蔥: 烹飪常用,便宜

③ 毛豆、黃豆及其製品(豆腐、豆漿)

④ 蘋果:連皮食用,類黃酮更多 ​ ​ ​

⑤ 桑葚和莓果類

⑥ 柑橘類水果: 直接吃、榨汁、入菜皆可

⑦ 十字花科蔬菜
:綠花椰菜、高麗菜

⑧ 深色葉菜類: 如菠菜、地瓜葉

⑨ 黑巧克力:70%以上可可含量,注意熱量與糖分

⑩ 香草:如百里香、迷迭香、薄荷,增添風味


▋給忙碌族的搭配示範


就算忙,只要每天有一餐能吃得多元,

「夾自助餐」的時候,記得選多種顏色,

用心經營其中一餐,就很棒!

■ 早餐:

• 一大碗優格混合桑葚或多種莓果 ​ ​

• 綠茶/烏龍茶/紅茶: 1-2杯 

• 切片蘋果或葡萄柚

■ 午餐或下午茶:

• 彩虹沙拉(蘆筍、紫高麗菜、毛豆、酪梨、番茄、甜椒、洋蔥)

• 烤雞胸肉或煎豆腐+醬汁(橄欖油、檸檬汁、香草) ​ ​

• 點心: 一小塊黑巧克力 ​

• 飲品: 洋甘菊茶(含黃酮) ​ ​

■ 晚餐:


• 主菜: 烤鮭魚+燉茄子或炒時蔬(綠花椰菜、地瓜葉 、大蒜) ​

• 菠菜毛豆味噌湯

• 飲品: 一杯黑豆茶或博士茶 (無咖啡因)


▋鄭醫師小提醒


從簡單可行的飲食改變:「每餐多幾種顏色」 開始,

今天夾自助餐的時候,別忘了多選幾種不同顏色,

彩虹盤 = 抗氧化、抗發炎、護腦護心的「營養工具箱」

好好吃類黃酮:「量+多樣」雙效並進

就是長壽與護腦的起點!



**提醒有特殊健康問題的朋友,重大飲食調整前都需諮詢醫療專業人員的意見,以確保飲食計劃的安全性與適宜性。



#EatTheRainbow
#Flavonoids
#Longevity
#BrainHealth
#HealthyAging
#NutritionScience
#GutBrainAxis



© CC BY-NC-ND 4.0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貪睡不是補眠,是讓睡眠碎片化!




文 / 鄭淳予醫師

再睡5分鐘就好?研究發現「貪睡鬧鐘」其實破壞睡眠品質。我幫大家整理了「5個能清醒起床的好習慣」,這才是遠離貪睡、白天有精神的根本!

早晨賴床按下手機貪睡鍵時,

那「多賺」的幾分鐘,其實在默默犧牲我們的睡眠品質。


▋再睡五分鐘的迷思


2025年5月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的大型研究,隸屬哈佛醫學院體系的研究團隊分析了 21,000 多名智慧手機使用者、超過 300 萬筆睡眠紀錄,發現:

超過一半的人(56%),都有按下貪睡鍵的習慣

愈晚睡的人,愈愛貪睡(有點像信用卡的利息XD)

作息愈亂的人,貪睡得愈頻繁

女性 平均比男性更容易貪睡(可能與育兒、家務與工作多重負擔,普遍睡眠不足有關)

⑤ 貪睡者平均每天多賴床11分鐘,等於每月損失近一整晚的睡眠(6小時)。重度者甚至一天貪睡約20分鐘。

2025年5月9日 星期五

耳鳴惡化有解方!耳鳴日常照護4重點!耳鳴惡化風險自評表



文 / 鄭淳予醫師

耳鳴的痛苦不只跟耳朵有關,最新研究說還和情緒、個性、睡眠有關!分享我整理的「耳鳴日常照護4重點」,改善耳鳴從這些關鍵著手。一起來做簡單的「6題耳鳴惡化風險自評表」,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及早預防!

你也曾有過耳朵裡「嗡嗡響」或像「蟬鳴叫聲」的困擾嗎?

有時一下就過了,但許多病人在門診告訴我:

「長期被耳鳴干擾,睡不好、心煩意亂,真的很困擾…」

耳鳴為什麼會變嚴重?科學研究給了答案。


▋耳鳴的惡化風險


2025年5月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大型研究,分析了近20萬筆英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資料,發現:

➤ 耳鳴的發生與否,最重要的是「聽力健康」:聽力越差,越容易發生耳鳴

耳鳴的嚴重程度(會不會惡化跟困擾),和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情緒狀態:如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

人格特質:較易感到緊張、焦慮不安的個性,即傾向神經質 (Neuroticism)。

睡眠品質:熬夜或不好睡、淺眠,會使耳鳴更容易惡化。


▋耳鳴惡化預測量表


很簡單6題,一起來做做看,

研究中使用「POST自我評估量表」(Prediction Of the Severity of Tinnitus)

預測一個人未來9年,耳鳴變嚴重的風險


➤ 請回想最近兩週的情況,每題「是」得1分,「否」得0分:

① 聽力有困難嗎?

② 背景吵雜時(如電視、兒童聲)難以跟上對話嗎?

③ 常難以入睡或半夜常醒嗎?

④ 有超過一半天數經常感到疲倦或沒精神?

⑤ 情緒經常起伏不定?

⑥ 感情容易受傷、易玻璃心嗎?


➤ 總分代表風險:

0–1 分:低風險

2–3 分:中度風險(注意情緒和睡眠)

4–5 分:高風險(積極按照下面照護重點調整生活)

6 分:非常高風險 (⚠️建議盡快調整生活,需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請注意:此量表為初步評估工具,不取代專業診斷。


▋耳鳴日常照護4重點


❶ 保護聽力是根本:耳機別開太大聲、不久戴。避免長時間處於噪音環境(如演唱會、工地),必要時配戴防躁耳塞。

❷ 穩定情緒很重要:透過冥想、深呼吸或瑜伽減壓,幫助情緒穩定,遇到焦慮、憂鬱時,別忽視。

❸ 好好睡覺:建立規律睡眠與作息、睡前少滑手機,讓大腦真正休息。

❹ 培養健康生活型態: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戒菸限酒、避免鹽分過高食物(特別是合併梅尼爾氏症者)。


▋鄭醫師小提醒


耳鳴不只是耳朵的問題,

它更是反映我們整體身心健康狀態的鏡子,

提早了解自己的風險,

及早預防,就能找回內心與耳邊的安寧。




#TinnitusRelief ​
#SoundHealth ​
#MindfulHearing ​
#POSTChecklist ​
#MentalHealthMatters ​
#CheckInWithYourself ​
#NeuroWellness


© CC BY-NC-ND 4.0

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睡眠不足,讓大腦未老先衰






文 / 鄭淳予醫師

從大腦產能不足、記憶鞏固受損到神經老化,熬夜的代價比你想得還大

你以為「沒睡飽」只是隔天腦霧、注意力渙散嗎?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睡眠不足會讓你的大腦提早老化。


熬夜的大腦,就像提前退休的工廠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每週超過八杯酒?小心傷腦又傷命




文 / 鄭淳予醫師

「小酌怡情」,但過量飲酒,可能讓你的大腦悄悄受傷。根據 2025 年 4 月刊登於 Neurology 醫學期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每週飲用八杯以上酒精飲品的人,罹患大腦血管性病變和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大幅上升,甚至可能縮短壽命。


研究發現:重度飲酒者大腦損傷風險顯著上升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減少體內塑膠微粒,從日常實用策略開始!





關於塑膠微粒的危害,我之前分享的文章中提到:失智症患者的大腦中,塑膠微粒的濃度是一般人的 3 到 5 倍。這是2025年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一項研究中揭露的真相。

此研究結果引起不少朋友的關注,我建議與其擔憂不如行動

我們日常生活幾乎無法避開塑料 ——它的存在讓生活更便利,有些情境甚至不可替代(譬如女性生理用品)。

我們不需要對體內有塑膠微粒這件事感到恐慌:

「就算你的腦中有一點塑膠,也不代表世界末日。」

護腦的方法還很多。我在YT也拍了很多影片,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根據目前科學共識:減少暴露與攝取塑膠微粒,是最有效能降低體內累積的方式。

以下我簡單分享:我們能主動做些什麼來幫助身體減少塑膠微粒

史上最精細的大腦地圖出爐!




20 萬顆腦細胞、5 億個突觸,全藏在這一立方毫米的迷你腦組織中。

2025 年 4 月,《Nature》期刊發表了史上最大、解析度最精細的哺乳動物大腦圖譜。


這張「大腦地圖」有多驚人?

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小習慣,大風險:塑膠微粒正悄悄進入大腦!


文/鄭淳予醫師

你知道嗎?失智症患者的大腦中,塑膠微粒的濃度是一般人的 3 到 5 倍。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2025年發表在《Nature Medicine》的一項研究中揭露的真相。

研究團隊分析了人類死後的腦部、肝臟與腎臟樣本,發現大腦中的塑膠微粒累積量明顯高於其他器官。更令人擔心的是,有失智症的人,腦中的微粒數量比沒有失智症的人高出許多,顯示這些微粒可能與神經退化有關。


小習慣,大風險:保護大腦,先改掉這些習慣

2024年3月7日 星期四

吃止痛藥也無效的叢發性頭痛

















許多患有失眠和頭痛的病人都會前來求診,但我特別記得業務李先生。當時正值季節交替,天氣從寒冷轉變為炎熱。

他告訴我,兩週來他每晚總是在凌晨醒來,即使吃了止痛和感冒藥,也無法減輕頭痛。

他的失眠導致他整夜無法入眠,每晚都感到恐懼,害怕頭痛再次來襲。這樣強烈的頭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失眠會增加未來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






失眠可能會增加罹患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這是一項在《Neurology》期刊中研究顯示的結果。該研究追蹤了約10年的時間,發現有睡眠障礙的人罹患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大幅增加。以下是這項大型追蹤研究中值得關注的幾個重點: